系統識別號 | U0103-1801202301402800 |
---|---|
論文名稱(中文) | 探討 Discord 線上遊戲社群的休閒效益:從眾行為的影響 |
論文名稱(英文) | Investigating leisure benefits of Discord community: The effect of conformity |
校院名稱 | 嶺東科技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資訊管理系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學年度 | 111 |
學期 | 1 |
出版年 | 112 |
研究生(中文) | 鍾興瑄 |
研究生(英文) | Hsing-Hsuan Chung |
學號 | B0M5003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口試日期 | 2023-01-12 |
論文頁數 | 54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黃國華(trunks@teamail.ltu.edu.tw)
口試委員 - 林冠妤(kylin@teamail.ltu.edu.tw) 口試委員 - 張伊婷(jamie@thu.edu.tw) |
關鍵字(中) |
從眾行為 參與動機 涉入程度 休閒效益 Discord |
關鍵字(英) |
Conformity motivation involvement leisure benefits Discord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在線上遊戲極度普及的時代,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線上遊戲的體驗,最新趨勢顯示線上遊戲的使用者彼此之間非常依賴語音平台來做即時的溝通;Discord 語音平台在 2022 年的使用者人數高達 1.5 億,並且還在持續增長中,而Discord 語音平台的出現正好可以滿足線上遊戲使用者的上述需求。本研究以「從眾行為」、「參與動機」、「涉入程度」及「休閒效益」四個構面形成研究架構,欲探討使用Discord 語音平台對於遊戲玩家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以 Discord 語音平台的遊戲玩家為調查對象,並透過便利抽樣法來發放網路問卷。總共回收 367 份樣本,有效樣本 339 份,以統計軟體 SPSS 進行敘述性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關分析以及迴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從眾行為與參與動機對於涉入程度具有正向影響,而參與動機與涉入程度對於休閒效益也具有正向影響,因此,從眾行為將會間接帶給線上遊戲使用者正向的休閒效益。 |
英文摘要 |
With the extreme popularity of online gaming, people have more experience in contacting with others by playing online games. As the latest trends show that online game users rely heavily on voice platforms for instant communication. Discord voice platform has reached 150 million users by 2022 and continues to grow. Nowadays, the emergence of the Discord voice platform is able to meet such requirement of online game use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Discord voice platform on online game users, this study proposed a research model including four dimensions, namely conformity, motivation, involvement, and leisure benefit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were actually online game players, who were using the Discord voice platform. By using 339 valid samples, the study used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for conducting sample description, reliability analysis, validity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s the results shown, both conformity and motivation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involvement. Besides, motivation and involvement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leisure benefits. Therefore, conformity affected leisure benefits indirectly for online game users. |
論文目次 |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線上遊戲 4 一、線上遊戲的定義與特色 4 第二節 虛擬社群 6 一、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ies)的概念與發展 6 二、線上遊戲社群 Discord 6 第三節 從眾行為 7 一、從眾行為模型 8 第四節 參與動機 10 第五節 涉入程度 11 第六節 休閒效益 13 第七節 各研究構面的關聯性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1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1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8 一、問卷量表題目填答與計分 18 二、問卷量表題目編擬 19 三、研究對象基本背景資料 19 四、從眾行為量表 19 五、參與動機量表 20 六、涉入程度量表 21 七、休閒效益量表 22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方法 24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25 第一節 問卷回收情況 25 第二節 問卷分析結果 25 一、問卷基本資料 25 二、敘述性分析 28 三、信效度分析 31 四、相關分析 33 五、迴歸分析 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39 一、學術貢獻 39 二、實務建議 40 三、未來展望 40 參考文獻 41 中文文獻 41 英文文獻 46 網頁 49 附錄 正式問卷 50 表 目 錄 表 2-1 從眾行為與涉入程度的關聯性研究表 14 表 2-2 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的關聯性研究表 15 表 2-3 參與動機與涉入程度的關聯性研究表 15 表 2-4 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的關聯性研究表 16 表 3-1 從眾行為量表 20 表 3-2 參與動機量表 21 表 3-3 涉入程度量表 22 表 3-4 休閒效益量表 23 表 4-1 性別分布摘要表 25 表 4-2 年齡分布摘要表 26 表 4-3 教育程度摘要表 26 表 4-4 職業分布摘要表 27 表 4-5 平常使用 Discord 遊戲社群頻率分布摘要表 27 表 4-6 敘述性統計分析表 28 表 4-7 信效度分析表 31 表 4-8 相關分析表 33 表 4-9 從眾行為與參與動機對於涉入程度之迴歸分析表 33 表 4-10 參與動機與涉入程度對於休閒效益之迴歸分析表 34 表 4-11 個人層面、社會層面、規範性影響與資訊性影響對於吸引力之迴歸分析表 34 表 4-12 個人層面、社會層面、規範性影響與資訊性影響對於中心性之迴歸分析表 35 表 4-13 個人層面、社會層面、規範性影響與資訊性影響對於自我表現之迴歸分析表 35 表 4-14 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吸引力、中心性與自我表現對於心理效益之迴歸分析表 36 表 4-15 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吸引力、中心性與自我表現對於社交效益之迴歸分析表 37 表 4-16 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吸引力、中心性與自我表現對於放鬆效益之迴歸分析表 37 圖 目 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3 圖 2-1 從眾行為模型 9 圖 3-1 研究架構圖 17 |
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 方郁傑(2014)。大學生線上遊戲參與動機與網路成癮關係之探討。康寧大學休 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王偉琴, & 陳嫣芬. (2019).中南部運動中心使用者使用型態, 時間管理與休閒涉 入之關係研究. 臺灣體育學術研究, (66), 33-52. 王聖棋(2015)。消費者文化產品涉入與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從眾行為為干擾 變數。大葉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王懷慶(2020)。彰化縣羽球參與者之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雲林科 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池熙璿(1998)。原住民網路新聞討論群之研究─ 以 tw. bbs. soc. tayal 為例. 吳育美(2021)。雲林縣海線社區太極拳學員的參與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 之研究。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休閒遊憩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嘉義縣。 吳泰儒(2015)。線上遊戲從眾行為、新線上遊戲體驗與轉換行為之研究。 大葉 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宋靜玫. (2014). 國小學童線上遊戲涉入狀況與同儕關係之研究. 李志翔(2011)。教師教學領域、休閒態度、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以 111 金門縣中小學教師為例。國立金門大學觀光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金門縣。 李孟佺(2017)。宜蘭縣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國 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李昕芸(2018)。從眾行為、時尚涉入與衝動購買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快時尚聯名 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李芳瑤(2020)。目的地意象與從眾行為對旅遊意願的影響 ─ 以玉山主峰 為例。 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縣。 李冠毅(2019)。海岸遊憩景點從眾效應衝擊之個案研究。海洋委員會補助研究。30-31 李家萱(2016)。從眾行為對觀光同質化活動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觀 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桂英, 劉彥輝, & 徐茂洲. (2021). 路跑活動參與者在涉入程度, 流暢體驗與休 閒效益之研究. 屏東大學體育, (7), 35-52. 李進金(2017)。高屏地區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流暢體驗對持續涉入 影響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 周榮賢, 張弘毅, & 張世明. (2013). KKBOX 使用者參與動機及關係品質對其顧 客忠誠度之影響. 資訊傳播研究, 3(2), 95-116. 林妙雀、李建裕(2010)。吞世代青少年品牌形象及品牌態度之研究-以同儕從眾 行為為干擾變數。行銷評論,7(4),525-555。 林欣慧. (2001). 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 林彥霆(2019)。手機遊戲玩家休閒動機和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之影響。亞洲大 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峰任(2020)。生活型態、參與動機、涉入程度對休閒效益之影響─以大型重型 機車為例。明新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縣。 邱明志(2019)。全國大專校院慢速壘球系際盃參與學生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休 閒效益之研究。運動研究,28(2),13-28。 邱鈺珺(2019)。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文康活動參與、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對 人際關係之影響。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侯玉恬(2022)。書法展的參與動機、涉入程度、流暢體驗與書法作品購買意願 之關係探討。遠東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柯舜智(2009)。合成世界線上遊戲文化傳播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沽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新勝 (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徐韻茹(2013)。從眾行為與學習焦慮對內在動機、外在動機之影響-以學生使 用 Facebook 參與課程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翁承民(2013)。網路團購消費者知覺風險、從眾行為與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 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户外遊憩研究,第八卷第一期,頁 15-26。 張淑君(2021)。彰化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休閒阻礙對主 觀幸福感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彰化縣。 張憶萍(2012)。遊客人格特質、從眾行為與旅遊紀念品消費決策型態關係之研究。 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曹爾真(2020)。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社會支持對休閒效益影響之研究-以健 身運動產業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梁瑞財 (2013)。PUB 消費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以原 台中市之 Disco Pub 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許玉儒(2021)。女性路跑參與者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 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許晉龍(2004)。線上遊戲使用者行為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 文,台北市。 許晴怡(2020)。有氧舞蹈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 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郭思廷(2019)。撞球參與者之休閒涉入與幸福感。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 系,台北市。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 台灣師 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俊偉(2019)。童軍大露營參與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童軍聯合 露營大會為例。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慶峰(2001)。《從心流(flow)理論探討線上遊戲參與者之網路使用行為》。 南 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傅鏡暉(2003)。線上遊戲產業 Happy 書:帶領你深入了解 On-Line Game 產業。 台北:遠流。 曾常恩(2016)。芳香精油產品之購買情境、從眾行為、涉入程度、購後反應關 係之研究。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黃貝玲. (2000). 虛擬社群的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 電子化企業: 經理人報告, 12, 15-22. 黃柏巽(2020)。露營者參與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遠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南市。 黃翔祺(2003)。由台灣網路世代消費者行為看未來無線遊戲發展模式─線上遊戲 的下一章。台北市: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黃裕文(2022)。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涉入對人際關係與學業表現之 影響。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葉妤貞, 黃芳銘, & 林珊如. (2007). 大學生線上遊戲休閒涉入量表之發展. 運動 休閒管理學報, 4(2), 16-32. 趙薇(2018)。新興購物網站之線上消費者行為:以網路口碑、從眾行為、流行 焦慮、內外控人格特質、消費者涉入為變數。中國文化大學行銷碩士學位學 程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怡君(2019)。旅遊攝影者人格特質、休閒涉入、心流體驗對幸福感影響之研 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潘建洲(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與國中生使用線上遊戲行為、休閒滿意度與線 上遊戲成癮之相關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高 雄市。 蔡沂峰(2012)。特殊學校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鄧惟心(2021)。CrossFit 參與者人格特質、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參與意願之研 究。國立臺灣大學運動設施與健康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北市。 鄧嘉瑋(2021)。運動賽事參與者的參與動機、活動吸引力、滿意度及休閒效益以慢速壘球為例。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旭宏(2007)。線上遊戲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魔獸世界為例。逢甲 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盧希鵬, 葉乃菁, & 許晉龍. (2002). 探討網路使用者參與虛擬社群意願之影響因 素. 第十三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 頁 409-416. 薛堯舜(2019)。健走活動參與動機、環境屬性、休閒效益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嘉 義運動 i 臺灣健走活動為例。成大體育,51(1),39-53。 韓光鼎(2021)。生活型態、參與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影響關係之研究-以 台南地區慢跑者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鐘美華(2015)。探討學校團隊參與動機、團隊凝聚力、線上社群參與程度對團 隊效能之影響。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縣。 英文文獻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 processes, 58, 295-303.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3rd ed.).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ur.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Baron, R. A., & Byrne, D. (1998). Social psycholog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earden, W. O., & Rose, R. L. (1990). Attention to social comparison information: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factor affecting consumer conformit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6(4), 461-471. Bryan, H. (1977). Leisure value systems and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case of trout fisher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9(3), 174-187. Cialdini, R. B., & Goldstein, N. J. (2004). Social influence: Compliance and conform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5(1), 591-621.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92).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use computers in the workplace 1.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2(14), 1111-1132.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In Preliminary drafts of the chapters in this volume were 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f the authors in Snowbird, Utah, May 1989.. Venture Publishing.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1), 39-50. Gsellmeier, K., Cochran, L. J., & Dauenhauer, J. (2015). The impact of marital status and gender on leisure values of older adults. Activities, Adaptation & Aging, 39(3), 183-199.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7).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Conceptual conundrums and measurement adva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3), 245- 278. Houston, M. J. (1978).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volvement. Research frontiers in marketing: Dialogues and directions. Iso-Ahola, S. E. (1989). Motivational foundations of leisure. Em EL Jackson & TL Burton (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pp. 35–51). State College. Lascu, D. N., & Zinkhan, G. (1999). Consumer conformity: review and ap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7(3), 1- 12. Lavery, P. (1975). The demand for recreation: a review of studies. 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46(2), 185-200. Lee, Y. D., & Lin, H. C. (2011). Leisure motiva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Test of mediating effect of leisure benefit.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Optimization Sciences, 32(3), 749-761. Malone, T. W., & Lepper, M. R. (1987). Making learning fun: A taxonomy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 for learning. Aptitud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3, 223-253. Manning, R. E. (1985). Motivations for Recreation: A Behavioral Approach Studiesin Outdoor Recreation Search and Research for Satisfation Mineographed. Markus, K. A. (201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by Rex B. Kline. McIntyre, N., & Pigram, J. J. (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s, 14(1), 3-15. Schubert, P., & Ginsburg, M. (2000). Virtual communities of transaction: The role of personalization in electronic commerce. Electronic Markets, 10(1), 45-55.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s: Social attitudes and identifications. Tabachnick, B. G., & Fidell, L. S. (2001). Chapter 4. Cleaning up your act.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4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Tinsley, H. E.,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Tsai, C. P. (2018). Case study: A study of recreational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serious leisure and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in tennis participants. Advances in Management, 11(1), 5-11. Ulrike Lechner, J. H. (2002). Business models and system architecture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From a sociological phenomenon to peer-to-peer archite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6(3), 41-53. Veal, A. J. (2017). The serious leisure perspective and the experience of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39(3), 205-223. Verduin, J. R., McEwen, D. N., & Osgood, 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4), 355. Wang, Y., & Fesenmaier, D. R. (2004). Modeling participation in a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2(3), 261-270.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3), 341-352. Zaichkowsky, J. L. (1994). The 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 Reduction, revision, and application to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3(4), 59-70. 網頁 DFC Intelligence https://www.dfcint.com。2022 年 6 月 https://reurl.cc/0pb0m6。2022 年 6 月 https://reurl.cc/VDZOn6。2022 年 6 月 https://reurl.cc/p1b08r。2022 年 6 月 https://reurl.cc/A7WmXp。2022 年 6 月 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9490?。2023 年 1 月 https://reurl.cc/33VnAV。2023 年 1 月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您有疑問,請聯絡圖書館
聯絡電話:04-2389-2088#2513
聯絡E-mail:ltu2500@teamail.l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