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20-1701200916353000
論文名稱(中文) 論當代平埔族群主體性的構成:以埔里噶哈巫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Pingpu Subjectivity: A Case Study of Kahabu in Puli
校院名稱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M.A. Program in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鄭怡婷
研究生(英文) yi-ting Cheng
學號 9513251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口試日期 2009-01-12
論文頁數 15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潘英海
委員 - 簡炯仁
委員 - 謝世忠
關鍵字(中) 平埔族,族群分類,族群認同,復振運動
關鍵字(英) pingpu , ethnic categorization , ethnic identity ,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學科別分類 人文學
中文摘要
談論當代平埔族群主體性的建構過程,不只針對噶哈巫主體論述本身,更旁及周遭與之相關的各種論述,並且談論的雖是當代現象,更重視與當代相連結的歷史之流。在這時空交錯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方人士站在學術的立場、文史工作者的立場、媒體的立場、公部門的立場、族群本身的立場,各自提出自己對噶哈巫的認識,這是一場歷史、社會、文化、政治各方觀點交錯的競技場(arena),並且是當代時空背景下建構出的現象。
本文意圖從當代平埔族群「噶哈巫」主體性論述的探討以下三個論題。首先,反思族群的稱謂與分類,筆者從歷史文獻探討噶哈巫與巴宰族群的關係,並以社群地域性的概念解構巴宰族群,詮釋清代岸裡地域中的岸裡社群與樸仔籬等社群的互動歷程,以及文獻中噶哈巫所呈現的面貌。其次,探討族群意識的形成與延續,筆者從噶哈巫原鄉到埔里置換生活空間後的噶哈巫,改變原有的社群關係,在眉溪四庄這塊地域繁衍噶哈巫人共同的生活記憶,並因噶哈巫特殊的文化特質,讓周圍原住民部落、漢人與噶哈巫之間劃上一道界線,微妙的是這些界線意味著人群間如何看待彼此,亦是維繫噶哈巫延續下去的生存機制。最後,平埔族群運動的反思,談論的是當代噶哈巫族裔投入族群運動的歷程,正式將噶哈巫的議題推上公共平台上,族群本身、學術界、文史工作者、公部門、媒體各方皆持著自己的觀點討論噶哈巫,為噶哈巫營造出一個生機蓬勃的景象,促使當代平埔族群主體再現,而這股潮流的延續性仍端賴人群內部共同維繫。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Pingpu identity in Puli Township. The research focuses not only upon the discourse of Kahabu people , but also includes all kinds of discourse about Kahabu , such as the viewpoints of academia, medium, government and etc. This is an arena entangled with history, society ,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In this essay, I discussed three issues. Firstly, I wanted to rethink the ethnic name and categorization of the so-called Pingpu peoples. I used historical records, considering its regional formation processes, to deconstruct the name of Pazeh and re-present the history of the Kahabu. Furthermore, I also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the ethnic consciousness of local peopl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ay of maintaining Kahabu identity, I explored their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I tried to find out how they perceive each other and how their ethnic boundary is defined. Thirdly, I proposed to rethink the Pingpu Movement regarding ethnic identity. In the course of Kahabu movement , we encountered a lot of discourses under the name of Kahabu in order to build up a contemporary Kahabu image. Thus , how to interpret it is also my main concern in this thesis.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地域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3
第五節     章節編排                                                16
	
第二章     解構巴宰圖像:社群與族群的反思                              17
第一節     關於噶哈巫之名                                          17
第二節     從歷史說起                                              22
第三節     巴宰之名的確立                                          35

第三章     原鄉到埔里:歷史與記憶的追尋                                39
第一節     中部平埔族群大遷徙                                      39
第二節     眉溪四庄聚落群的形成                                    45
第三節     從前與現在                                              52

第四章     定置界線:誰是噶哈巫?                                      64
第一節     那個法力高強的番仔庄                                    64
第二節	 回憶四庄事                                              78
第三節     「姓潘的」才是噶哈巫?                                    89

第五章     回來做番:重建噶哈巫                                        92
第一節     重生的契機                                              92
第二節     不太像的「傳統」                                        97
第三節     未來的路                                               113

第六章     四庄風起雲湧:多重論述的交會                               119
第一節     身份認定與泛平埔族群運動                               119
第二節     學術界與文史工作者                                     124
第三節     文化活動與傳播媒體                                     129

第七章     結論                                                       138
一、族群分類與認同                                                139
二、族群意識與記憶的延續                                          141
三、平埔族群運動的反思                                            143
回顧與反思                                                        145

參考書目                                                              147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丁日健編
1958  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中村孝志
1993a  荷蘭統治下位於臺灣中西部的Quatang村落,許賢瑤譯。臺灣風物43(4):     203-238。
1993b  オランダ時代のに台湾番社戶口表ついて。南方文化20:170-230。
王志忠
1990 埔里盆地聚落演化的歷史考察──三個民族、五個文化類型權力變動下的空間、社會現象。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珂
1995  重建過去:歷史文獻、口述歷史與考古。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3:59-62。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
2001  「起源」的魔力及相關探討。語言暨語言學2(1):261-267。
	2003 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市:聯經。
王瑛曾
1962  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灝
2005  埔里地區平埔族「番婆鬼」傳奇的文化衍生策略。發表於「百年的遺落與重現:2005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南投縣,12月17日。
江孟芳
1996 族群運動與社會過程-當代「噶瑪蘭」認同現象的解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樹生編譯 
2002  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伊能嘉矩
1899 埔里社平原に於ける熟番。番情研究會雜誌第二號:31-55。 
1908	台灣ピイポオ番の一支族パゼツヘ(PAZZEHE)の舊俗及び思想の一斑。         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第273號。
1909 埔里社の平埔蕃聚落。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81:437-440。 
李壬癸、林清財
1990  巴則海族的祭祖歌曲及其他歌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3:1-16。
李壬癸
1998  一百年來平埔族語言消失的歷程。刊於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頁42-61。南投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李亦園
1955 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大陸雜誌10(9):285-295。
李國銘
1995 屏東平埔族群分類再議。刊於平埔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主編,頁365-378。臺北市: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沈有容
1959 閩海贈言中之東番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邱正略
1992  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拓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韻芳
2004  祖靈、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余明德
2003  民族的認定與振興-以臺灣原住民族為例。刊於台灣平埔族,潘朝成、劉益昌、施政鋒主編,頁137-164。台北:前衛出版社。
吳榮順
2000  平埔族音樂。山海文化雙月刊21/22:16-30。


林文玲
2003  記憶與辨識-影像再現中的平埔族群。刊於台灣平埔族,潘朝成、劉益昌、施政鋒主編,頁105-136。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江義
2003  臺灣原住民族官方認定的回顧與展望.刊於台灣平埔族,潘朝成、劉益昌、施政鋒主編,頁165-190。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修澈
	2007  巴宰族民族誌調查。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林曜同
2005 建構與分類:「南鄒族」Kanakanavu的族屬論述。國立臺灣大學考
     古人類學刊64:97-140。
周鐘瑄
	1962 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胡傳 
1960 台東州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8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政鋒
2003  平埔身份認同。刊於台灣平埔族,潘朝成、劉益昌、施政鋒主編,頁43-60。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添福
1995a  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收於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頁39-73。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b  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變。收於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301-33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施添福 翁佳音
	1996 台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市:省文獻會。
洪秀桂
1973	南投巴宰海人的宗教信仰。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2:445-507。
洪敏麟
1975 住民志平埔族篇(一)。南投文獻叢集21:1-80。南投:南投縣文獻委會。
洪麗完
2002 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台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遷(1700-1900)。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 清治下「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台灣中部為例。台灣史研究12(1):1-41。
2006 從十九世紀臺灣中部平埔社群遷徙活動看熟番集體意識之發展。新史  學17(2):55-126。
翁佳音
    1992 被遺忘的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42(4):145-188。
姚瑩
	1957 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加奇
2002  埔里牛尾庄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與聚落變遷。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陳叔倬、段洪坤
2007  人類學民族學知識在平埔族群認定運動中的角色。發表於「人類學與民族學的應用與推廣研討會」,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合辦,台北,10月26-27日。
陳俊傑編著
1997  埔里開發的故事-平埔族現況調查報導。南投:財團法人南投縣立文 化基金會。
陳偉智
1998  殖民主義「番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開展。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逸君
2002 現代台灣族群意識之建構-以噶瑪蘭族為例。台北市:原民會。
2003 族群文化的形塑與實踐-噶瑪蘭族文化復興與族群動員之檢視。發表 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台北南港,9月30日-10月2日。
曹士桂
1988 宦海日記校注。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黃美英
2004 凝聚草根自主力量-埔里眉溪流域聚落群的災後重建。刊於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論文集,林美容等主編,頁347-380。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5 埔里「四庄番」與「噶哈巫」:地域與族群的認同意識。發表於「百年的遺落與重現:2005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暨南大學歷史系主辦,南投,12月17日。
2007	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的澄清和聲明。原教界17:86。
2008a 壓不扁的生命:埔里四庄的災後重建。台北: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
2008b 春回四庄:噶哈巫的文化重建。台北: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
2008c 以「噶哈巫」為名-家族的詮釋與社群認同。發表於「水沙連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南投縣,2008年10月18-19日。
黃叔璥
1957 台海使槎錄之番俗六考。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張隆志
1991  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台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耀焜
1983	岸裡大社與台中平原之開發(上)。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臺灣省苗中彰      
      三縣文獻,頁140-164。台北:成文出版。
程士毅
1997  牽田、走標-過年最重要的活動。刊於牽田•走標-巴宰族群文史手冊,賴貫一主編,頁27-31。南投縣:台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
2004 巴宰族群簡史。刊於台灣土龍傳奇-巴宰族群語教師手冊(文史篇),賴貫一主編,頁96-123。南投: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詹素娟
1986  清代台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  岸裡社群遷移活動研究之一:麻裡蘭社與鯉魚潭關係初探。刊於《臺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頁339-362。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1994  平埔速寫。山海文化5:2-6。
1995 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新史學6(4):127-163。
1996 詮釋與建構-當代「平埔現象」的解讀。思與言34(3):45-78。
溫秋菊
1998	巴則海族祭祖歌「ai-yan」初探。藝術評論9:45-84。
溫振華
	1996  大茅埔開發史。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廖漢臣
	1957  岸裡大社調查報告書。台灣文獻8(2):1-4。
趙中麒
2003 關於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成的幾個論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1:185-224。
潘英海
1994 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刊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一),莊英章、潘英海合編,頁 235-25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平埔研究的再思考與再出發。刊於《平埔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主編,Ⅲ-Ⅵ。臺北市: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2000 「平埔研究」中「平埔族群」的理論意涵。發表於「『社群』研究的省思:跨世紀台灣人類學的展望之一」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台北南港,11月2-4日。
2001  傳統文化?文化傳統?刊於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詹素娟、潘英海編,頁205-236。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3  刺桐花開時:凱達格蘭族群認同的迷失。發表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大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臺北南港,9月30-10月2日。

潘郡乃
	1973  教會簡史。刊於笛牧崗翠,頁7-8。南投縣:牛眠教會。
潘朝成
2003   醒。刊於台灣平埔族,潘朝成、劉益昌、施政鋒主編,頁1-17。台北:前衛出版社。
潘應玉
	2008  噶哈巫名的由來。手稿。(未出版)
衛惠林
    1981  埔里巴宰七社志。臺北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枝萬
	1958  南投縣沿革志開發篇稿。南投文獻叢集六,南投:南投縣文獻委會。
鄧相揚
1988	回首探看老埔里系列三-埔里舊地名溯源。埔里鄉情第八期,頁34-48。南投縣:埔里鄉情雜誌社。
2005  眉社與牛眠山的歷史演替。發表於「百年的遺落與重現-2005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民國94年12月17日。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主辦。
賴貫一、程士毅
2006 阿霧安人的話語和腳蹤:巴宰語實用手冊 = kakawas iu minuzakay ki abuan a saw。南投縣: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賴貫一主編
	2004  噶哈巫語教材教師手冊。台北: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謝世忠
2004〔1987a〕 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台灣為例的初
步探討。刊於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謝世忠編,
頁27-66。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987b 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報社出版社。
2004〔1996〕 「傳統文化」的操空與管理—國家文化體系下的台灣原住民文化。刊於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謝世忠編,頁115-132。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2000〕 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刊於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謝世忠編,頁133-152。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1999〕 身分與認同-日月潭邵族的族群構成。刊於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謝世忠編,頁219-236。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謝國斌
2006 評台灣平埔族之族群認同運動。台灣國際研究期刊2(2):179-188。
謝繼昌
1973  水利和社會文化之適應—籃城村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4:57-77。
1979 平埔族之漢化-台灣埔里平原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47期:49-72。
1998	平埔族與古文書。刊於知識、研究與教學:五十週年系慶學術研討會,頁1-9。台北。民國88年11月27-28日。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
2003 文化、族群與認同。發表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臺北南港,9月30-10月2日。
鍾幼蘭
1995a 「族群」與平埔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33:61-74。
1995b  族群、歷史與意義:以大社巴宰族裔的個案研究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 平埔研究中的「族群分類」問題-再議Hoanya(洪雅族)之適宜性。刊於臺灣開發史論文集,周宗賢主編,頁137-166。臺北縣:國史館。
1998  平埔族群群與埔里盆地-關於開發問題的探討。刊於平埔族群區域研究論文集,劉益昌、潘英海編,頁97-140。南投市:省文獻會。
簡史朗、邱品滄主編
	2005  水沙連眉社古文書研究專輯。南投市:南投縣文化局。
簡史朗 
	2007  評介《阿霧安人的話語和腳蹤》。原教界16:82-84。
	2007  對黃美英老師及「噶哈巫文教協會聲明」的回應。原教界17:87-89。
2008  西部平埔族群入墾埔里時之聚落形成。發表於「水沙連工作坊」,民國97年7月12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原住民文化教育暨生計發展中心主辦。
蘇裕玲
2000  實驗民族誌、多重詮釋、與當代台灣的族群研究。考古人類學刊56:100-128。
C.E.S.著
1657〔1956〕  被遺誤的台灣,周學普譯。刊於台灣經濟史三集,頁37-111。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Isaacs, Harold R. 
2004〔1975〕 族群(Idols of the Tribe: Group Identity and Political Change),鄧伯宸譯。台北:立緒。
Kottak ,Conrad Phillip 
2005〔2005〕  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徐雨村譯。台北:桂冠。
Leach, Edmund
1999上緬甸諸政治體制 : 克欽社會結構之研究,張恭啟譯。臺北市 : 唐山。

二、英文書目
Astuti,Rita
1995  Vezo are not a king of people:Identity , Difference, and “ethnicity”among          a fishing people of western Madagascar. American Ethnologist22(3):464-482.
Barth, Fredrik
1996[1969a]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In Ethnicity,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 Pp.75-8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b  Pathan Identity and Its Maintenance. In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Fredrik Barth, ed. Pp.117-134.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lla ,Dicks
2003  Heritage Society. In Cultural on Display: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Visitability, Berkshire, England:Ope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5, pp.119-143.
Carsten, Janet
1995	The politics of Forgetting:Migration, Kinship and Memory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Southeast Asian State.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1:317-335.
Cohen ,A.
1974	Variables in Ethnicity. In Ethnic Change. C.F.Keyes ed. Pp.306-331.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Geertz , Clifford 
1996[1969]  Primordial Ties. In Ethnicity,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Pp. 40-45.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bwachs, Maurice.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Ed.& trans. By lewis A.Coser.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bsbawm, E. and T. Ranger	
1983  Introduction: Inventing Traditions. In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E. Hobsbawm and T. Ranger,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yes, Charles
1976 Towards a New Formu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thnic group. Ethnicity3: 202-213.
    1981 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 In Ethnic Change, Charles F. Keyes eds. Pp. 8-3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Linnekin, Jocelyn and L. Poyer
    1990 Introduction. In Cultural Identity and Ethnicity in the Pacific.                       
J.Linnekinand L. Poyer eds. Pp.1-16.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Moerman, Michael
1965  Ethnic Identity in a Complex Civilization:Who are the Lue?I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67:1215-1230。
Nagata, Judith A.
1981 In Defense of Ethnic Boundaries: The Changing Myths and Charters of                  
      Malay Identity. In Ethnic Change, Charles F. Keyes, ed. Pp.87-116. 

Naroll, Raul
	1964 On Ethnic Unit Classification .Current Anthropology5:283-291, 306-
          312 .
Spicer, Edward
1971	Persistent Cultural Syatem:A Comparative Study of Identity Systems that can Adapt to Contrasting Environments. Science174:795-800。
三、其他

台中縣新社鄉公所
2008  關於新社宗教信仰。網路資源,http://www.shinshou.gov.tw/1-8.php。2008年10月26日。
吳榮順、 鄧蕙瑾
1998  平埔族音樂紀實系列《6》:南投縣埔里巴宰族Ayan之歌,風潮有聲。
紀文禮
	2007  平埔族迎新年 走標搶生豬肉。聯合報,12月19日。
陳義方
2007  歡迎參加24日埔里番婆鬼傳奇發展研討會。網路資源,http://art.pulinet.com.tw/artnews.asp?act_id=389&act_type=1。2008年12月8日。
賴麗君
2003  山腳下的四庄番(上)追尋,吳念真企畫製作有限公司製作。
噶哈巫文教協會網站
2003  活動消息。網路資源,http://www.kahabu.url.tw/kahabu/news.htm。2008年10月25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資料庫廠商瀏覽/列印電子全文服務, 且權利金捐贈校務發展基金指定用於圖書館館務使用。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若您有任何疑問,請與我們聯繫。

聯絡電話:(049)2910960分機4371